西吉縣震湖鄉毛坪村,春天已經染綠了小村莊。
2020年的春天在寒夜里破曉。
草長鶯飛,山花爛漫。如海的春色氤氳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個村莊,彌散在山褶中間的一座座農家小院,春色滿眼,一派祥和。
西吉是寧夏最后一個貧困縣區。3月25日至28日,記者先后走訪了西吉縣的6個貧困村,從過去的“貧有千種、困有多樣”到如今的“脫貧方式有千種、幫困手段有多樣”,貧困群眾的點滴變化,貧困村莊的破繭化蝶記錄著寧夏在脫貧致富道路上的種種努力。
小莊村的權振堂買了車還在銀川買了房
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村民權振堂幾年前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,這幾年深耕馬鈴薯產業,不僅摘掉了窮帽子,還在銀川買了一套住房。
2017年到2019年,權振堂家里三年實現了三個跨越。2017年,拆掉住了十幾年的土坯房蓋起了三間磚瓦房。2018年,家里接回來一輛10多萬元的小轎車。2019年,首付17萬元在銀川西夏區買了一套115平米的樓房。
權振堂是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村民,2014年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。這幾年村里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,成立了合作社幫助農民的馬鈴薯找市場,進行反季節銷售,把寧夏的優質馬鈴薯銷售到河南、云南等地,家家戶戶的收入連年翻番。
窮了幾輩子的權振堂沒想過,在田里也能“種”出脫貧的好日子。2014年家里種了40多畝土豆,年收入穩定在七八萬元以上,2017年徹底摘掉了“窮帽子”。站在自家的小院里,權振堂帶著記者看“家當”:這是糧倉,有玉米、胡麻,還有這些是蕎麥……那里是養殖區,養著三頭毛驢、十幾只公雞、去年還養了四口豬。還有那是地窖,窖藏了60噸馬鈴薯,準備等這幾天價格好就出手,能賣個4萬多元。
春天的田野,脫貧的希望正在耕種。這幾天權振堂已經備好了農資,“天一暖和就能種了,等今年8月底新土豆下來,就去銀川裝房子。”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告訴記者,村里僅去年就有六七戶村民在銀川買了房。
毛坪村的喜桂榮60萬大卡車換了45只小牛犢
西吉縣震湖鄉毛坪村村民喜桂榮賣掉了60萬元的卡車,買來45頭小牛犢,3月29日,喜桂榮的兒子喜忠虎正在剛蓋好的牛棚前勞作。
3月29日上午,陽光正好。西吉縣震湖鄉毛坪村村民喜桂榮一家正忙著給牛蓋房子,這是今年全家最大的工程,上下“三層”的牛棚已經陸續入駐了65頭牛,隨著工程的擴建,未來喜桂榮家的養牛規模將擴大到100頭以上。
兩個多月前,喜桂榮下決心賣掉跑了21年的東風大卡車,結束風里來雨里去的路上生活,轉型做起了“現代牛倌”。正在擴建的三層牛棚“一樓”住了四頭母牛和四只剛出生的小牛犢,二樓的“房主”是12頭膘肥體壯的育肥牛,最高層住著剛從甘肅省武威市“喬遷”來的45只西門塔爾小母牛,整個“房間”細沙鋪地,通風向陽,牛棚側面堆滿了從平羅運輸回來的稻草,能滿足所有“住戶”兩個月的口糧。
1999年,喜桂榮東挪西湊買了一輛二手卡車。2006年,17歲的兒子喜忠虎跟著父親一起跑長途。20多年風里來雨里去,卡車就是家,座椅后面是兩層的臥鋪,困了就到休息區睡覺,餓了自己開火做飯。喜桂榮已經淘汰下來的整理箱里,裝著曾經行走江湖的全部家當:碗筷、飯盆、電飯鍋……“只要能掙錢哪里都跑,武漢、云南、新疆,開著大卡車送過快遞、拉過百貨,運過蔬菜”,貨車的車轍丈量過大半個中國的版圖。喜桂榮說,現在政策好了,只要想干肯干咋都能致富。在家養牛不用東奔西走,自己富了還能帶動更多的鄉親。
毛坪村黨支部書記程海峰說,2018年村里開始探索養牛產業,現在162戶常住戶有120戶養牛,已經成了全縣的養牛示范村,今年年底存欄達到1000頭。
單北村的蘇剛兩年賺了一輛寶馬車
瑞雪、牛哞,3月26日傍晚,春雪下的興隆鎮單北村蒼茫中散發著生機活力。
積雪中,腳印和輪胎印指向單北村養牛大戶蘇剛的牛場,肉牛經紀人們一個個來到門前。大門是虛掩著的,“他這里大門常年開著,因為生意四季紅火”。
牛場里,一名30出頭、穿著藏藍羽絨夾克的小伙子忙著招呼大家看牛、裝車。賣家拉來的牛,他瞧一眼就能估出斤數,相差超不過5公斤。“這攢勁人就是蘇剛,販了兩年牛,開上了50多萬的寶馬車。”現場交易,現場結算,賣家揣上一沓鈔票,喜氣洋洋夸贊。
這些天,隨著疫情的平穩,各地有序回復生產生活秩序。3月24日,廣州餐飲連鎖企業八合里海記的林老板給蘇剛來電話:“餐廳開業了,需要上等牛肉,趕緊派車送過來。”
和以前一樣,蘇剛聯系自己的車隊,將200頭出欄牛陸續運往深圳。蘇剛說,自己生意能做大就因為和八合里海記這樣的大客戶合作:“我看上了對方的規模,對方看上了西吉牛肉的品質和單北村民的誠信。”
白雪卻嫌春色晚,且將新火試新茶。一杯茶的功夫,工人們又來裝牛,目的地,深圳。(寧夏日報記者 李東梅 李濤 朱立楊 文/圖)